《秋思》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思》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思》教学反思1诵读(熟读成诵),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讲授诗歌应该紧紧抓住朗读这个关键点。我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上,我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我意识到在讲课过程中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撇弃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单调的字、词、句拿到课堂上,想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我深深意识到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算太到位。
《秋思》教学反思2我在深圳市翠园中学东晓校区初一4班执教了《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系马致远的小令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我将课堂处理为五个环节:一、导入:让学生谈谈近来学诗的心得,学生回应喜欢诗,喜欢其诗歌美。我随即顺势导入,这节课就是要从《天净沙·秋思》入手来品尝诗歌的美。二、齐读,感受韵律美。提供小令常识资料给学生阅读,再让学生从节拍、押韵、句式来感受其韵律美。三、自读,描绘画面美。要求学生任意挑选文中的一个景物词句,合理想象,扩写成一个小段落,展现出一个画面。四、品读,体验意境美。先介绍马致远概况,了解作者生平经历,随后让学生结合文中景物描写,以“这个词让我感到。”为形式,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五、研读,赏析语言美。让学生找出欣赏的词句,研品其表现手法,与同学分享。
课后,杨特及同仁们精妙的点评,一语中矢,使我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反思课堂中,尽管诸如课堂主线、“瘦”“夕阳”的点化等多处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仍有不少地方需改进,尤其是以下四点:
1、第三环节的扩写与第四环节的说一句话可考虑合并进行,以避免学生思维重复,腾出有更多时间给学生思考。
2、“老”、“昏”、“古”等字仅停留在表面字义理解上,仍需引导学生更学深入品赏,感受其荒凉的`氛围。
3、“断肠人”的情感体验仍不够深入。当学生首次提出“断肠人”让其感受到悲伤时,可顺势追寻,让学生思索“断肠人”在悲伤什么?尝试换位思考,假如你远在异地他乡,会有何感受?从而深化主旨,提示主题。
4、可在教学中纳入比较手法,如格律诗与小令形式比较,《秋天》(何其芳)与《秋思》(马致远)的感情基调比较等,从而彰显出本文“秋思之祖”的文学地位。
《秋思》教学反思3近段时间“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秋思》一课。《秋思》是鄂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掩卷沉思,课堂上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我自认为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处:
一、教学设计既科学又理。
在开课处,我以李白的《静夜思》入题,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古人喜欢借生活中的一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下文学习张籍借秋风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作一个铺垫。对于古诗的教学,我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先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最后进行拓展延伸。整个教学设计一环套一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既合理又易于操作。
二、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充分与文本对话。
“洛阳城里见秋风”一句,我抓住“见”字引导学生想象落叶归根,大雁南飞的景象,感受秋天的萧条,为作者的思乡打下情感基调,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会思念家里的哪些亲人?这样的提问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很容易就回答出了妻子、父母、孩子、朋友等等。作好这些铺垫工作,我相机出示张籍的资料,资料里特别指出张籍写这首诗时已六十二岁,整整十年没有回乡了。学生对张籍的遭遇深表同情,所以在学习后文中“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时,对于张籍的心情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我还引导学生想象张籍在信中会对亲人说些什么?学生大多数说的是对父母身体的关心,对妻子过得好不好表示担忧,叮嘱孩子要听话,好好学习,还说自己有事不能回家,请他们多保重,自己表示抱歉等等。还别说,学生们说得有模有样的,真的就是一个个小张籍了,这些话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站在作者的立场,他们能说出这样一番感人的话语,我内心还是很高兴的,说明他们走进文本了,走进了作者内心。
三、寄信部分的表演入情入境。
引导学生学完诗意后,我设计了一个寄信的情境表演,我当邮差,请一名学生扮演张籍寄信。我接到信时,向张籍大人抱拳表示告辞,张大人连忙大喊:等一等。一把抢过我手中的信,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看起来,我故作不解:张大人,你这是为何呀?张大人忙答道:我怕匆忙中写漏了些什么?如此反复了二次,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对于作者为何“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理解得非常透彻。
四、过渡句很精妙。
学完第一句诗时,我为了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样引导的:“是呀,焜黄华叶衰,秋天是衰败的季节,同时又是感伤的季节,落叶归根了,大雁南飞了,而张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冷冷的秋风中,望着家乡的方向暗然神伤,他也想家了啊!”很自然就过渡到了思乡。再如学完全诗后进行拓展时,我说:“其实,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我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说说?”最后的结束语,为了导入本单元主题——亲情。我这么说的: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你们现在还小,不能完全领会,但是等你们长大了,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浓浓的亲情。课后,很多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我本节课过渡语很精妙,让人听了感觉很舒服。确实是这样,过渡语精妙了,整节课会增色不少。
当然,对于本节课,我有二个环节没有处理好:
一、朗读不到位。
其实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四句诗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在学习一二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时候,我当时只注重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当他们理解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没有指导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所以前半截读少了,听课的老师感觉学生虽理解了,但是因为没有读,感觉就像少了点什么,不到位。所以在学完全诗后,尽管我下功夫 ……此处隐藏12272个字……程背景下的古诗应怎么教,古诗教学应把握什么?应带给学生什么?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整节课下来我认为有以下值得总结的地方:
亮点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亮点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亮点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岑参的《逢入京使》一诗,通过两诗相比较,进一步让学生走进了张籍的心中,体会那种平淡的.叙述中不平凡的情感。接着我还让学生课下阅读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希望把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亮点四:创设不同情境将古诗带入生活
在整首古诗教学完成之后,我利用音乐和图片创设了三个情境:思念远方儿女的老妈妈;漂泊他乡的青年学子;独自在家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孩子进一步诵读整首古诗,一咏三叹的形式,层层掀起孩子们心中的情感之波,让诗作真正的进步孩子们真实的生活,拉近和古诗的距离感。
当然一堂课下来,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遗憾一:缺少学生质疑,课堂空间不广。
有句广告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用在我们的课堂上其实也是相通的,“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有多大的创新空间。”在这节课上,我没有将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质疑探究运用充分,在课堂上还是以我问为主,没有发挥孩子的探究学习精神。这一点,我在听完李进老师的《秋思》后,有了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多多实践。
遗憾二:课堂评价不充分,激励学生不够。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点我深深知道。但是到了这节课的课堂上,一紧张什么都忘了。鼓励的眼神,赞赏的微笑,真诚的表扬,热烈的掌声,这是多么好的教学辅助资源,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相信一定能像万校长说的那样,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情绪会更激昂。
遗憾三:朗读形式还不多样,学生表达要加强。
课一上完,宗主任就简单的跟我说了一句“朗读的形式还不够多样,一唱三叹的朗读形式较多,有些拖拉之嫌。”我也是这样的感觉,其实平时的课堂上同桌读,轮流读,都是很好的让学生参与朗读实践的手段,这节课上没能合理运用,确实遗憾。
另外,听了杨琼老师的《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一课后,听到他们班学生在课堂上自信、规范、有理有据的发言,又让我不禁反思,在平时的课堂上一定要关注课堂的细节,学生表达的细节,因为“说”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工在平时啊!
这一次的“教学导航课”真是让我受益良多,更加坚定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的对待每一节课,不断打磨自己,争取更大的提高!
《《秋思》教学反思之二(郑玥辉)》全文共2932字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
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文档为doc格式